北國之春:談愛滋 不歧視 - 成人話題討論

By Kama
at 2006-07-28T14:06
at 2006-07-28T14:06
Table of Contents
http://publish.lihpao.com/Gender/2006/07/28/06k07281/index.html
北國之春:談愛滋 不歧視
圖文■楊佳羚(瑞典隆德大學社會學博士生)
前陣子有朋友提到一本關於芬蘭遊歷的書,書中引用了世界經濟論壇所做的全球成長競爭
力評比,評比項目之一為愛滋病流行率。台灣在這個項目中位居所有104個評比國家中第
96名,此項目最後10國中,除了台灣,全是非洲國家。該書作者說到:「愛滋病的蔓延是
社會道德敗壞的最具體指標。台灣的道德水平是『非洲標準』。」
國際化不等於英美化
這段文字引起許多朋友的討論。因為愛滋病蔓延原因多半與不安全的性行為、防治教育不
足、貧窮、政府當局不願面對愛滋問題而無適當政策等複雜的政治、社會、教育因素所致
,而非該書作者所說,是「社會道德敗壞的最具體指標」。此外,作者以「非洲標準」做
為一個貶抑之詞來批評台灣,這也有歧視的問題。
在台灣,我們常自認已經不是第三世界國家,並且以自身的經濟成就來貶抑其它東南亞國
家或非洲國家。很多人常常以歐美為「進步」的指標,不但沒有對於國際間不對等的國與
國間的權力關係加以反省,反而內化了西方國家的標準,來貶抑第三世界國家,卻不知歐
美國家也不是「平等」或「人權」的天堂,而且許多強權大國反而應該為第三世界國家的
「亂象」負責──例如非洲的戰亂有很多源於歐美殖民國在重畫國界時不考慮其族群文化
等因素,在會議桌上就由強國隨意畫分而導致內亂不斷;中東的局勢也因為歐美強權國家
對於石油資源的爭奪而更加紛亂。無奈我們在高喊「國際化」的同時卻只是「英語化」或
「美國化」,卻很少在教育過程中提昇批判反省的能力,以分析國際情勢和無所不在的權
力關係。所以當有人以「非洲標準」來做為一個貶抑之詞時,讀者竟然不覺得有問題。
當朋友們熱烈討論這段文字時,也讓我想到,當我們在談愛滋時,如何能避免歧視?
去年春天,我在瑞典第二大城哥特堡的女子公民高中做研究時,就曾跟隨學校師生參觀愛
滋展。在參觀之前,一年級班上已經由自然科、社會科、語文科老師協同教學,談了一整
個月與「性」相關的科學知識(包括安全性行為及性病)、關於「性」的歷史或社會議題
、以及與性愛及身體相關的瑞典文學作品、不依年級而依程度區分的英語課程也閱讀愛滋
議題的英文文章。之後學生再去參觀展覽,自然科老師先出好學習單,社會科老師則要求
小組選定展覽中的議題,回來做口頭及書面報告,英語科老師則是要學生設計愛滋防治或
愛滋人權的海報。參觀愛滋展是鑲嵌在一系列教育活動設計中,以達到愛滋防治教育的目
的。
道德化論述是禍首
在參觀展覽時,我深深佩服瑞典博物館的展場設計。展場的中間是一個大螢幕,以年代的
軸線指出世界各國中最早發現愛滋病歷的國家及各國/世界愛滋感染案例的增加數。這讓
參觀者立刻有清楚的「歷史」及「世界」的視野(如圖一)。在大螢幕旁則是較小的螢幕
播出許多紀錄片,參觀者可以在舒服的躺椅上觀看。其中有一部談到在某些國家,因為經
費不足,使得愛滋病患者必須到寺院去。在美國,治療一位愛滋病患所花的錢是1萬8千美
元,但這些住在寺院的病患只有30美元。從這些紀錄片中,讓參觀者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國
的經濟資源的差距,使得各國的愛滋病患有著天壤之別的醫療資源。
在展場中則以白牆區隔出不同區,每區有不同的主題──包括「否認」、「恐懼」、「希
望」、「憤怒」、「欲望」、「絕望」、「悲傷」七個主題。以「否認」這區為例,它也
有個螢幕在放映著名的《親吻不會致死,貪婪無知才會》(Kissing doesn't kill, but
greed and indiffer-ence do)短片,片中有不同族群、同性戀、異性戀伴侶的接吻。這
區也有海報資訊讓人閱讀,也可以用耳機觀看小螢幕的紀錄片。
它以美國雷根總統時期對愛滋的錯誤政策及教宗對愛滋的態度為例,來呈現「否認」的態
度如何造成對於愛滋防治的經費不足、教育錯誤,而使得防治愛滋最有效的方法──戴保
險套不被強調,反而只用一堆道德譴責,卻更加速愛滋病蔓延(如圖二)。
由此可見,所謂「道德化」的論述反而是愛滋蔓延的禍首,而非「救贖」!在法國,因為
國家血液中心在1983到1985年間沒有對血液進行篩檢,造成輸血感染。而有部中國紀錄片
則談到河南有個村落,村民因為貧窮而賣血,卻因為不乾淨的針頭而感染愛滋。
再以「恐懼」這區為例,它提到「關於愛滋的代罪羔羊」。例如,當美俄對峙的時候,蘇
聯政府宣稱愛滋病是美國製造出來的疾病;而美國則把愛滋歸罪於海地人、「非洲疾病」
或是同性戀。它的小螢幕紀錄片中有一部是瑞典17歲的男孩的現身說法。他是因為母親垂
直感染到愛滋病,從小就因為愛滋而被歧視,沒有朋友。這呈現了無所不在的對於愛滋的
恐懼與歧視,不會因為瑞典是「進步」的歐美國家或「人權國家」而例外。也顯現更多愛
滋教育的重要性,讓大家了解「做朋友不會導致妳/你得病」。
在「憤怒」這區中,紀錄片呈現了1992年白宮前的政治葬禮的抗議行動,也有許多社會運
動,我還看到了台灣愛滋防治的文宣資料呢!
在「絕望」這區,則呈現了女人較男人易受愛滋感染,而且常是在婚姻中被傳染的。這讓
我想到,台灣的國中健教課本在談到性病時,第一個防治方法是「單一性伴侶」,第二才
是「保險套」。然而,很多已婚女性就是以為自己是「單一性伴侶」而被傳染的!其實,
沒有人能確知對方是否是「單一性伴侶」,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的健康教育不先談保險
套,而且不把保險套的使用方式談清楚呢?這是不是會像前面「否認」的例子一樣,把道
德化置於有效的安全性行為之前,卻妨礙了正確觀念的建立呢?
因為無知蔓延
而一開始提到的書裡所指的「非洲」之例,在「絕望」這區裡則有令人感嘆的描述。以非
洲東部的波札那(Botswana)為例,該國在2004年有3分之1的國民都感染了愛滋病,每14
秒鐘就有一名小孩變孤兒。然而,在非洲國家,愛滋蔓延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許多男性必
須離鄉很遠去工作,久久才回家一次。但既有的思想及教育的缺乏使非洲男性不願戴保險
套,而把愛滋病傳染給在家的太太。而感染後又因為貧窮、缺乏醫療資源而沒有受到好的
照顧;或是國家投注在愛滋防治的資源太少。像這些社會、教育、經濟、政治因素都是很
難一夕之間改變的,也使人看到一些非洲國家的絕望情境。當我們對於這些國家的情境有
更具體的了解後,我們還會輕易說出這些國家「社會道德敗壞」嗎?我們還會輕易地使用
「非洲標準」來做為一個罵人話嗎?我想,愛滋蔓延是因為無知,歧視也是。
禁慾非最佳出路
然而,展場中不會因為談愛滋議題而把「禁慾」當成是防治愛滋的最佳出路,或因此而把
「性」完全抹煞。因此,展場中也有「欲望」區,在這裡就擺了一張大床,參觀者可以坐
在床上看展覽或看紀錄片。紀錄片《他說,她說》(He said, she said)也很可愛,是
一對年輕男女在床上對於「安全性行為」的協商與討論,這可以讓人們清楚看到關於安全
性行為的協商情境──所以要談安全性行為,不只是要談清楚保險套的使用步驟,像在具
體情境中的尷尬、男女權力關係等,都是需要反覆「演練」或思考,才會讓學生在真的發
生時有協商的語言與勇氣。如果我們談愛滋,也能同時正面地談欲望,並且讓學生有實際
情境來思考安全性行為的實踐,不是更積極有效嗎?
展場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是,每區的白牆上映有各種人,例如坐輪椅的、推娃娃車或帶小
孩的。而展場的無障礙空間也讓肢體不便者或推娃娃車的媽媽們可以相約一起看展覽。這
也展現了展場設計者對於「多元」的敏感度。在這個愛滋展中,讓我看到了關於愛滋的歷
史、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面向。它讓人設身處境去體會愛滋感染者或家屬的絕
望與悲傷、也讓人看到社會行動的憤怒與希望。它讓人反省否認與恐懼所帶來的歧視與錯
誤政策,也讓人看到欲望的存在與安全性行為的實踐。我們在談愛滋時,能否也做到這樣
呢?
--
只是一個介紹歌手中島美雪的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onkwun
--
Tags:
保險套
All Comments

By Harry
at 2006-07-29T18:04
at 2006-07-29T18:04

By Belly
at 2006-07-30T22:03
at 2006-07-30T22:03

By Harry
at 2006-08-01T02:01
at 2006-08-01T02:01

By Kristin
at 2006-08-02T06:00
at 2006-08-02T06:00

By Faithe
at 2006-08-03T09:58
at 2006-08-03T09:58
Related Posts
要中出的時候會跟她說嗎?

By Jacob
at 2006-07-26T20:39
at 2006-07-26T20:39
可樂不能殺精 沖洗易受孕

By Joe
at 2006-07-19T13:55
at 2006-07-19T13:55
有人有3p過嗎??

By Caroline
at 2006-07-17T07:48
at 2006-07-17T07:48
北國之春:足球與性

By Emma
at 2006-07-07T18:38
at 2006-07-07T18:38
Re: 拔 ? 出來射

By Liam
at 2006-07-07T14:49
at 2006-07-07T14:49